太溪穴(Taixi 小数点),别名吕细穴、内昆仑穴、大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被誉为“人体第一大补穴”。该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该穴有两个,左右对称。
太溪穴首见于《灵枢经·卷之一·本输第二》。古代,太溪穴被誉为“回阳九穴之一”,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该穴位还具有益肾降火,通调冲任的功用,主治月经失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耳聋、耳鸣、头痛目眩、咽喉痛、咳喘、胸痛、失眠、消渴、下肢厥冷。该穴常用操作方法有敲打法、刺灸法、按压法、艾灸法。
按压时避免用力过猛,尤其老年人或骨质疏松症者。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时不宜刺激。作为保健穴位可长期使用,但严重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太溪穴是肾经原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适当刺激此穴有助于整体健康调理。如需针对性治疗,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定义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肾水出于涌泉穴,经过然谷穴,聚于此处汇成大溪,故此穴被称为”太溪”。
太溪穴:“太”,大也。“溪”,溪流也。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肾经的“经水”出自涌泉穴,然后进入然谷穴的“川谷”之中,流注于太溪穴,再顺着经穴的方向向上流注。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为肾经五腧穴中的输穴,因为阴经以输代原,故又为肾经的原穴。
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部位》将太溪穴定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敲打法:拳背敲打或拇指点按等。敲打时力量要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按压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次按压60~100次,令局部有酸、痛感,每日1~2次。
艾灸法:艾灸可分为艾条灸和艾炷灸。艾条灸,使艾条距离皮肤约3厘米~5厘米,以局部潮热不烫为度,每次10分钟~15分钟;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以每次3壮~5壮为度。
功用
益肾降火,通调冲任。
主治
月经失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耳聋,耳鸣,头痛目眩,咽喉痛,咳喘,胸痛,失眠,消渴,下肢厥冷。
其治疗特点如下:
(1)太溪穴可以治疗肾系、心系和五官疾病,太溪为肾经腧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太溪可以治疗肾经循行所过的病症。
(2)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太溪穴能治疗局部病症,如足肿、足麻痹、跟痛症。
(3)俞主体重节痛,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对痛症有较好的疗效,如腹痛、阴茎痛和肾虚腰痛。
(4)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原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临床应用
古代,太溪穴又被誉为“回阳九穴之一”,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大夫在诊断垂危患者的时候,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够摸到跳动的动脉,那就说明患者肾气并未衰竭,还可以救治。如果没有跳动,那就说明患者阴气缠身,大限将至。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刺激太溪穴对肾功能有调节作用。而临床实验也显示,刺激肾炎病人的太溪穴,可增强肾脏的泌尿功能,使酚红排出量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浮肿减轻或消失,缓解因肾炎而引发的不适症状。又因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关系密切,故刺激太溪穴还可调养脑髓。
牙痛
《温热论》曰:“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因此治疗牙痛因首先分清是牙龈肿痛还是牙齿痛,牙龈痛清胃,牙齿痛滋肾,两者皆痛清胃滋肾并举。临床上牙痛可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火牙痛又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阴虚火旺牙疼。虚火牙痛主要表现为牙痛隐隐,程度不甚,牙龈多不红肿,常伴齿松、咬物无力,或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景岳全书·齿牙》篇云:“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是当以专补肾为主。”众所周知,“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故取太溪以补肾阴、降虚火。如《通玄指要赋》所说:“牙齿痛,吕细堪治。”针刺时施以补法。
高血压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有:“头痛癫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的论述,一般认为高血压病多属肾阴亏于下,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亢于上,其性质即是上实下虚。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型患者在太溪穴可见压痛明显。可先以指代针按压该穴数分钟,若头痛有所减轻,再行针刺,多可获得较好疗效。张姓“将针刺太溪穴治疗高血压与美托洛尔对照,发现太溪穴的降压作用优于对照组。
呃逆
呃逆,又称之为“哕”,《灵枢·杂病第二十六》记载了3种治疗呃逆的方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太溪亦可治疗呃逆,善治肾虚冲气上逆动膈之呃逆。《素问·调经论篇》曰:“肾不足则厥”。厥者,逆也。肾经“上贯肝隔”,故肾气上逆动隔,呃逆乃作。
足跟痛
足跟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足跟痛多与肾虚、气虚、血瘀有关。该病患者多以中老年居多,因老年肝肾虚损,经脉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因损伤筋骨,导致气血瘀滞,痰瘀内阻,久之内舍于肾,人侵于骨,导致足跟骨关节活动受损而成。《灵枢》云:“邪在肾则病骨痛。”《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故足跟痛与肾经密不可分,遂取肾经原穴太溪,施以捻转补法,使之产生较强的酸胀感,可留针。可再辅以阿是穴,“以痛为腧”,激发局部经气,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有利于局部的新陈代谢,使局部气血调和,脉道通利,从而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也可在双侧太溪穴行艾灸缓解跟痛症,每穴灸3壮~5壮,致微微发热,更能激发肾阳虚,温通经脉。
颈椎病
颈椎病病在筋骨。《灵枢·经筋第十三》记载:“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可见足少阴肾经确可治疗项部筋病。又因肾主骨,遂对颈椎病椎间盘脱出症或骨质增生者最为适用。取太溪,一者可补肾阴以滋养筋骨,二者可温肾阳以柔煦筋骨。
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按摩太溪穴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眩晕
因耳源性,内耳迷路不平衡,及肾精虚所致者,艾灸太溪穴能缓解病况。
咽喉痛
肾为水脏水府,风府穴可清热、止痛。因此咽喉痛也可按此穴位缓解症状。
痛风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解决问题。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配穴治疗
配合谷,刮按能缓解咳嗽症状,尤其适合咳嗽就渗尿的症状。
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慢性咽炎,齿痛。
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注意事项
1.按压时避免用力过猛,尤其老年人或骨质疏松症者。
2.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时不宜刺激。
3.作为保健穴位可长期使用,但严重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
4.太溪穴是肾经原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适当刺激此穴有助于整体健康调理。如需针对性治疗,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相关论述
1.《九针十二原》曰:“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3.《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
4.《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
5.《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