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甘子钊
编辑:浩

甘子钊,1939年生于信宜市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首任学部主任。曾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超导研究。

1954年,甘子钊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初,甘子钊从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了,被留下在系里当教师,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甘子钊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甘子钊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首届主任。2022年,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甘子钊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1960年至1965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空气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1978年至1982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1982年至1986年,甘子钊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1986年开始,甘子钊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

人物经历

1938年4月16日,甘子钊生于广东省信宜市水口镇双山村。少年时代的甘子钊就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16岁即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4年,16岁的甘子钊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北京大学参照苏联学制,本科为5年。等到1959年本科毕业时,成绩优异的甘子钊,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黄昆的研究生。1956年,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黄昆和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甘子钊也就此成为这一新兴领域的第一批骨干。1963年初,甘子钊从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了,被留下在系里当教师,历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意识到激光技术对国防意义重大。在系里的安排下,甘子钊又开始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了贡献。70年代后期,甘子钊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986年开始,随着国家需要大力发展超导事业,甘子钊又投入超导领域的研究工作中。1987年5月起,甘子钊担任了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和开发的全面工作。

1991年,甘子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7月,北京大学理学部成立,甘子钊担任首任学部主任。2022年,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个人生活

甘子钊家有三兄弟还有一个姐姐。兄长甘子玉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任职,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二哥甘子钧在山东大学毕业,后来曾任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副所长;姐姐甘子芬大学毕业后曾任北京机械工程学院等高校老师。兄长和姐姐都已去世,二哥退休后在广州养老院生活。

甘子钊到了北京大学之后,当时学校包括吃饭在内,什么都负责,不用花钱。他的工作都是服从安排的,没有自己选的,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活和工作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甘子钊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提出了锗中电子隧道效应的物理机理,开展了半导体磁共振理论研究。70 年代转向激光研究,从事燃烧型二氧化碳空气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以及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的物理研究。随后,他进行多原子分子的光致离解的研究,发展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开展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理论的研究。80 年代以后,回到凝聚态物理前沿,从事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导体绝缘体转变、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等的研究。1986 年起,参与主持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工作,同时负责筹建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90 年代中期开始,开展氮化物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的研制并推动其产业化。

截至2014年11月,甘子钊在国际与中国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979年以来,甘子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一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短期工作两次共4个月,并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甘子钊认为:领导终究是少数人,多数院士还是要更多的做科学研究工作,另外多数人还要争取吸引人才,请一匹好马,然后让自己尽早的变成伯乐。

甘子钊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得允许失败。半导体物理每年的发展很多,肯定有大部分没有成功。不能用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每个值多少钱。

2002年,甘子钊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言,题目是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四点意见》,他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很不够的,甚至是远远落后的。不能把落后情况只归结为客观条件,只归结到领导和社会环境身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深入认识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争取适当增大投入。二、深入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集中力量,力争在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方向上有所突破。三、当前影响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争于求成心态和浮躁风气。四、科研管理上过于行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多的非业务干扰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

研究领域

甘子钊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1960年至1965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空气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1978年至1982年期间,甘子钊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1982年至1986年,甘子钊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1986年开始,甘子钊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

社会任职

所获荣誉

1984年,甘子钊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甘子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2年,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人物评价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意识到激光技术对国防意义重大。在系里的安排下,甘子钊开始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南方网评)

20世纪60年代初,甘子钊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甘子钊主持北京大学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北京大学评)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甘子钊委员发言提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四点意见.中国政协网.2025-10-29

对话粤籍院士|主持国家超导项目多年,甘子钊院士:科学要允许失败.南方网.2025-10-28

致敬!8位北大人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4-02

从信宜镇隆古城走出来的教育家、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3

学部历程.北京大学.2024-04-02

甘子钊.北京大学教师个人主页.2025-10-29

甘子钊:多数院士应该把科学研究当做重点工作.光明科技.2025-10-29

甘子玉同志逝世.人民网.2025-10-29

甘子钊.北京大学.2025-10-2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中国政协网.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