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村(原名:城角峪,别名:富山峪)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朱家峪村分为北村、南村和温家峪村三个自然村。朱家峪村有六个姓氏,居民以朱姓为主,有1550人,面积5平方公里。
朱家峪村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临广袤平原。朱家峪村仍完整保存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古祠、古校、古桥、古道、古泉等大小古建筑近两百处,古民宅上百座,各种石桥99座,井泉66处,庙宇10余座,还有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有“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还有文昌阁、关帝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等。2002年6月,章丘区人民政府将朱家峪村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2003年11月,朱家峪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2012年9月,朱家峪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生态文化村”。2014年11月,朱家峪景区被山东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朱家峪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021年10月,朱家峪村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同年11月,朱家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10-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
命名由来
朱家峪村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朱氏家族迁住村边的黄龙洞,在胡山谷峪繁衍壮大,改村名为朱家峪村。
历史沿革
2002年6月,章丘区人民政府将朱家峪村评定为“历史文化名村”。2002年8月10日,济南市文物局局长崔大庸博士同省、市多位考古专家判定,朱家峪村的土台子是以商周文化为主的古代遗址,并立碑“古村遗址”为记。2003年11月,朱家峪村又被山东省建设厅评定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2005年9月,朱家峪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2012年9月,朱家峪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生态文化村”;2014年10月,朱家峪村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同年11月,朱家峪景区被山东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朱家峪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019年12月25日,朱家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10月,朱家峪村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同年11月,朱家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10-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朱家峪村坐落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内309 国道(济王路)南侧,靠近章丘主城区,距济南市区 40 公里,309 国道(济王路)南行2公里,距济南市章丘区东南5公里处,距省会济南约50公里,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
气候
朱家峪村位于济南章丘区,章丘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地形地貌
朱家峪村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临广袤平原。朱家峪村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该村三面环山,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村南头、文峰独秀,庄北首,文昌阁楼,笔架山偎依着村西首,东崖下,清泉长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头。
自然灾害
2025年7月22日0时至5时,山东济南莱芜区遭遇强降雨,最大点降雨量达364毫米,受其影响的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冲毁及损坏房屋19套,造成2人死亡、10人失联。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搜救失联人员,有序开展灾后救援及善后工作。
行政划区
朱家峪村分为北村、南村和温家峪村三个自然村。
人口
朱家峪有六个姓氏,居民以朱姓为主,有1550人,面积5平方公里。
村内建筑
朱家峪村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古村依山就势、梯形居落,由石块砌墙、青石铺路。朱家峪村自明代建村以来,虽历经六百余年沧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古祠、古校、古桥、古道、古泉等大小古建筑近两百处,古民宅上百座,各种石桥99座,井泉66处,庙宇10余座,还有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有“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还有文昌阁、关帝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等。
礼门和寨墙
据传是19世纪中期村民为防匪患、确保村寨平安,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1公里、高3至5米的石圩,中间设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瞭望台和箭垛口。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墙体用青石筑成,可登高远眺,还设有东、中、西三座哨门,戒备森严。
“双轨”古道
进村古道约300米长,于明代始建、清代复修,由朱秉忠、朱秉刚等人带领村民,历尽寒暑,不辞艰辛,整修道路。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排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即指上行与下行。旧时,不论出村或入村,人与车马均靠右边走,秩序井然,与当今交通规则不谋而合。村民倡议复修此路,故又名“义路”。
康熙立交古桥
康熙立交桥是一座位于古村中部的桥梁,连接着两块高台之间的道路。该桥为一座由单孔石拱桥构成的桥梁,而且整座桥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十米。东桥与西桥,作为村庄中历史悠久的桥梁,分别见证了清代康熙年间的桥梁建设技艺。东桥的建造时间可追溯至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而西桥则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竣工,两座桥梁的建设相隔了十八年。下面有一条石板路经过,上下皆可通行,非常方便。经过三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和四季更迭,桥身依然完好无损,保存着原始的面貌,整个桥的结构都是由小型青石一块块地精心堆砌而成,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原型”。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村庄北部东侧,其建立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是一座具有显著北方宗祠建筑风格的传统祠堂。该祠堂采用了质地坚硬的青砖与青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朱氏家祠不仅是举行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它同样承担着部落内部事务处理的重要角色。在处理日常事务和重大决策时,族人们会在此聚集,共商大计,体现了家族自治的传统模式。祠堂的管理由族长负责,族长作为家族的领导者,不仅维护祠堂的正常运作,还负责监督和执行家族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定起着引导族人处事方式的作用。祠堂分里外两个院子,里面是建筑古雅而壮观的祠堂,堂前曾经有四棵大树,后只剩下一棵高大的桧树。村子西边的山被村民称为笔架山,村人还将村西的山叫做笔架山。朱家峪的书卷气充盈而饱满,文脉在传承中转变为内的气度,就连山水风物都透着文雅。在朱家峪,礼门被称为文昌,楼被称为魁星,山被称为文峰、笔架,这份名字里的天机,透露出朱家峪尊师重教的态度。
泉水、古井
朱家峪村共有圣水灵泉、长流泉和半井龙泉等大小泉眼、古井六十余处。雨水丰沛时,泉水涌成溪流,顺势而下,给这个山村带来了灵性。朱家峪曾历经连续四年大旱,村民却毫无饮水之忧。圣水灵泉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在井口的地方刻有碑志,是朱士豸撰写的。这处灵泉已被列入济南市郊风景区名泉之列。
关帝庙
恭城武庙建于明代,夏修于清嘉庆戊辰岁(1808)。庙虽小而建筑独特,三面尽用大青方解石扣砌而成,楣石横贯,精雕双龙戏珠;左右石柱,细刻花尾榛鸡攀援。关羽即关公,文武兼备,忠义之士,历代为世人所崇祀。
山阴小学
山阴小学由当时重视教育的朱氏后人提倡并积极修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兴工,竣工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九月。学校系四进院于一体,布局和谐对称,构成长方形整体,占地6.6亩。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而建。学校建筑结构,全是青石根基,砖镶玻璃门窗,小瓦屋面,白灰墙,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章丘区地区一流学校。山阴小学地处胡山东麓圣水泉旁。除了这所小学之外,清末到民国年间,朱家峪私塾也星罗棋布,有17座之多。当年的山阴小学已经成为了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览馆。这里的青砖灰瓦依旧,古朴而庄,在展厅里,既有独轮车等过去的农业生产生活工具,也有织土布等现场表演,还有一个房间专门用于模拟当年的私塾,里面摆有8张桌子,上面摆有“文房四宝”,还有过去学生们穿着的长袍马褂。
文昌阁
朱家峪村文昌阁,位于朱家峪村的北门入口,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该阁建于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间,其建筑布局遵循了传统的面南背北原则,与同为历史悠久的魁星楼呈南北对峙之势。“文昌路虎揽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是原文昌阁正门的门联,是朱氏十二世朱希孔所题,意在弘扬儒学精神,鼓励后人追求学问。正门上“学宫仰止”四个字不仅是对文昌阁的一种赞誉,也是对朱氏家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昭示。文昌阁不仅因其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关注,更因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家族记忆而受重视。
进士故居
进士故居等建于明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距今二百年以上,系宅门院、主房院、私塾院、藏书楼于一体。古宅除部分木檐腐朽外,其他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进士故居是一座完整的私塾,为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厨房,在主人的居室对面,是一座两层的藏书阁。这座私塾的主人叫朱逢寅,在他的弟子之中,出现了两个有名的举人,为此光绪皇帝亲自提了“明经进士”的匾额。朱逢寅天资聪慧,勤奋好读,先中了秀才,又考上了廪生、贡生,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望。光绪年间,他被钦点为明经进士,并任职候选训导。中年之后,朱逢寅告老还乡,在朱家峪开设了私塾,弟子遍及天下。在他的得意门生中有翰林院编修主持刘元亮和奉天总兵刘仲度,两名学生,一文一武,也使得朱逢寅的名声震动天下。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出现了新式教育。1932年,村子里的开明之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在整个中国农村都是一座比较早的的女子学堂,女子学校只设了一个班,学生二十几人,由女教师孙吉祥授课。
长流泉、坛桥七折
南池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春,北池建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在南池南北两面石墙上,各有一石雕龙头,相对而视。每当开泉季节,清凉的泉水便从龙头喷涌而出,注入方池,清澈见底,泉水属优质水源,已列入济南市市郊风景区名泉。坛井,口小,内阔,状若坛,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适口,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纵横交错,曲折相连。
文峰山和魁星楼
朱家峪紧邻文峰山,这座山外形独特,它拔地而起,形如金字塔一般,而山上处处塔柏,郁郁葱葱。山下有泉水奔涌,水质很好,泉边老人多长寿,因此得名“长寿泉”。朱家峪村南面有文峰山,位于山巅之上的魁星楼,是一处充满文化底蕴的圣地。在这座楼内,供奉着被尊为文运之神的魁星,以及象征着永恒与指引的北斗星官。在当地村落中,文化教育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而魁星楼则承担着一项神圣的使命——为孜孜不倦追求学问的士子们祈求智慧与成功,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人文
文化传说
胡山婆翁庙传说、坛桥七折传说、先人洞传说、公主坟山的由来传说、长寿泉传说等民间传说,流传广泛,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生活,体现了朱家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民俗活动
主要是指春节的传统风俗—闹芯子,但并无固定的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活动代表了当地的礼仪文化,颇具地方特色。
民俗技艺
主要是指手工纺织、打铁、石刻等技能,这些古老的手工艺技能代表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是古村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道教文化
胡山道教历史悠久,据考,道教历史上山东省除泰山、崂山,胡山并列其后。自唐代时胡山顶峰上就有庙宇,远近百姓都有前来上香祈愿的。庙宇曾由僧侣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后,一直为全真教龙门宗主持,胡山是山东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归隐于胡山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与胡山僧人一起倡导下,重修了胡山顶峰的寺院祠宇,并立有《胡山记》碑文,碑文仍存于胡山顶峰。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胡山全真道派马本辉、王合敬重修胡山顶峰道观祠宇,使胡山道观规模发展到顶峰,也就是现存遗址的原貌。民国十六年,胡山道人逯至增主持道观,此时胡山道教发展到顶峰,名气最大,随后逐渐败落。
胡山道观原名为城子坦三清观,建筑布局采用四合院形式,主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主神,两侧配有耳房;东殿为四海龙王殿,西殿为吕祖殿,各殿内供奉有道教各主神的塑像。因历史变迁,三清观已荡然无存了,仅余废址。三清观建于胡山峰顶山石堆筑的石台之上,院落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中石关山门、入口石级、驼碑赑屃(bìxì)、六边塔基、石屋等还存有遗迹可寻,其它建筑都已损毁。
开发保护
2002年,为了对朱家峪村进行保护和开发,当地乡政府设立了朱家峪村旅游公司,将朱家峪村打造为旅游景区,并投资修建、新建多处景点。2004年该项目被鲁能集团发展集团公司接管,力图将朱家峪村打造成“中国北方的周庄”“山东的乔家大院”,2008年的《闯关东》和2014年的《老农民》两部剧为朱家峪村做宣传。朱家峪的风景和建筑曾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之中,如《红嫂》《星星之火》《法官老张》《靠山》《南下》《永远是春天》《黑白往事》《娘》等。电视剧《闯关东》中,主人公朱开山曾说过“俺是章丘朱家峪的”。
自2012年开始,章丘区陆续投资5000余万元,对闯关东文化展示中心、文房四宝广场、朱家老街等5条主线进行全方位建设改造。同年,官庄镇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景区规划设计、入口节点建设等工程。自2013年起,在朱家峪景区筹建“齐鲁知青之家”,向全国公开征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珍贵资料。2022年,朱家裕景区进行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1783万元,主要包括景区规划设计、入口广场提升、景区道路扩宽、旅游道路绿化、景区景点修建等。通过政府支持与资源整合,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文化内容供给与活动的组织,非物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朱家裕村公共文化有效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