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英文名:saline-alkali soil)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盐碱地根据含盐量和pH数值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盐碱地主要是由于土壤和地下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分,而地下水位又过高,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作用下,盐分通过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上升,并积聚于土壤根层和表层而形成。在雨量丰沛季节里或实行灌溉排水条件下,土壤盐分可被淋洗至根层以下,并通过排水系统排至容泄区,使遭受盐碱化的农地得到改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2024年10月19日,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山东省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截至2024年1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分布范围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其中,中国的盐碱地为9913万公顷(99.13万平方公里),面积位居世界第三。
发展状况
截至2015年,世界盐渍土的总面积约10亿公顷,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0%,大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2019年国土“三调”数据,中国未利用的盐碱地有1.15亿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截至2022年9月,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 9900 万公顷,其中滨海盐碱地约占盐碱地总面积的7%,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沿黄海地区。
形成原因
盐碱地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不合理的灌溉、常年过量使用化肥等人为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
在东北地区、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东北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不当
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种类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因盐碱土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利用方式不同,对盐碱土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也不尽相同。
盐碱地根据含盐量和pH数值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的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出苗率在70%—80%;而重盐碱地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度盐碱地居中(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原则及盐碱土发生特点,中国的盐碱土又可分若干亚类。其中,盐土包括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潮盐土、典型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余盐土和碱化盐土8个亚类,碱土则包括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及镁质碱土4个亚类。在中国,盐碱地可分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滨海盐碱地、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地等类型。土壤盐渍化(salinization)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昌勇等,2010)。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复杂,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人类在利用土壤过程中管理措施不当(如不合理灌溉、过度施用化学肥料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从本质上讲,次生盐渍化是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人类对土壤资源的不恰当利用是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
分布范围
截至2024年1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分布范围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从美洲、欧洲、亚洲到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荒芜的盐碱地。其中,中国的盐碱地为9913万公顷(99.13万平方公里),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盐碱地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和黄河上中游灌区盐碱区。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中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片分布;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是中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经过持续治理,其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
主要特点
盐分组成
盐碱土除了含盐量高这一共性特征外,盐土与碱土在盐分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盐土中的主要盐类为氯化物和硫酸盐,碱土所含盐类则以碳酸根和碳酸氢盐为主。对某特定盐碱土进行农业利用时,了解其盐类组成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盐类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例如:同是碳酸盐类,碳酸钠的危害性最大,碳酸氢钠次之,碳酸镁的危害很小,碳酸钙则无害;同是硫酸盐,硫酸镁危害最大,硫酸钙则无害。
pH
盐碱地土壤一般具有较高的pH。盐土所含的盐类主要是中性盐(如NaC1、 Na₂SO₄),故盐土的pH一般低于8.5;碱土含大量的碱性盐(如Na2CO3、 NaHCO3,),故碱土的pH通常在8.5以上(Kyuma,2004)。
盐碱地土壤结构特征
土壤所含阳离子中,Na'的水合半径较大,盐碱地高Na含量易使土粒分散,堵塞土壤孔隙,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限制作物扎根。干旱地区的碱化土壤还易在表层形成结皮,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影响作物
土壤盐碱化不仅会使作物根系吸水困难,降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而且会使土壤耕性变差,减少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盐碱地通气性和透水性往往较差且易于滞水,从而延缓地表土壤升温,降低土壤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对农作物生长及其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生产。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
改良与利用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中国土地资源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世界灌溉土地中约有一半存在次生盐碱化的威胁;同时,通过灌溉、排水,又开垦出大片盐碱荒地。防治土壤盐碱化应采取综合措施,而灌溉、排水、冲洗土壤盐分及严格控制地下水位,是改良盐碱地和预防次生盐碱化的根本措施。
改良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GB/T 42828-2023),由TC105(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1、GB/T 42828.1-2023 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 第1部分:铁尾砂改良。
2、GB/T 42828.2-2023 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 第2部分:稻田池塘渔农改良。
3、GB/T 42828.3-2023 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 第3部分:生物改良。
主要措施
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水利、农业、化学等技术措施主要有:
1、排水与冲洗。排水是控制地下水位和排除土壤中多余盐分,使盐碱地得到改良利用的重要手段,还是保证冲洗脱盐效果的关键性措施。在盐碱地上采用较大定额灌水,溶解土壤盐分使其下渗,通过排水系统排出灌区。无排水的冲洗脱盐效果很差,应尽量避免使用。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排水工程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及彼此相互组合等多种形式。明沟排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质土地区的沟坡易于坍塌,造成沟道淤塞,排水不畅,明显降低排水效果,且占用耕地较多,影响田间作业。暗管排水能较长期地保持排水效果,但初次投资较高、工程技术较复杂。竖井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能力强,但需要提水动力设备,且能耗较多,如果结合灌溉,实行井灌井排,发挥双重效益,则易于推广应用。
2、种稻改良。种植水稻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中国使用历史悠久,且效果显著。一般的做法是:在插秧前进行泡田洗盐,通过生长期淹灌和排水,冲洗并排走土壤中的盐分,能较快地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种稻改良盐碱地需要有比较健全的灌排工程系统,以保证供水、排盐和控制地下水位。在水旱间作区,需要在稻田周围修建截渗排水工程,控制地下水位,以减轻稻田淹灌对旱作区的影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3、放淤改良。多沙河流水中挟带的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将含有较细颗粒泥沙的河水引入筑有畦埂的地块,使泥沙沉降下来,并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淋洗,通过排水系统排出灌区。
4、选种耐盐碱作物。大麦、棉花、甜菜、向日葵以及草木樨、田菁等绿肥作物,均比较耐盐,可在盐碱地上适应种植,能取得良好效果。
5、农艺措施。利用客土改良、平整土地、秸秆覆盖、上农下渔、增施绿肥、深耕细耙等措施对土壤盐碱地进行改良。其中客土改良是用于改良原生盐碱土,特别是重度和中度盐碱土的常用方法;平整土地、秸秆覆盖可明显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入渗淋盐效果,改善土壤盐碱化状况;上农下渔是在农田中一定面积上挖一条水沟,挖出的土筑成台田种植作物,挖出的沟用来养鱼;增施绿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和根际微环境得到改善,进而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条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深耕细耙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透水透气性,有效防止土壤的再次盐碱化。
6、化学改良。碱土中含有大量碳酸钠及交换性钠,致使土粒高度分散,物理性状恶化,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改良这类土壤,主要方法是减少和降低土壤胶体上过多的交换性钠和碱性,施用化学改良剂可以收到较好的改良效果。盐碱地的化学改良原理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使酸碱中和,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减轻或消除盐碱化的危害。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膏(硫酸钙)、硫酸亚铁、有机或无机肥料等。石膏能够溶解产生钙,使土壤中可溶性钙离子*浓度增加,将较多的钠离子置换出来,再加上灌溉,可达到洗盐改良的效果。增施有机肥料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盐分的淋洗,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磷素,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中和土壤中的碱性。
7、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这是预防灌溉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中国已经大面积采用。通过灌区水盐动态的监测预报,可及时掌握土壤次生盐碱化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池塘养殖
由于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种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盐碱度,养殖水质受土壤盐碱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因此盐碱地池塘养殖,需要结合盐碱地类型和养殖用水来源来选择适合养殖的品种及养殖模式。
养殖用水
盐碱地池塘的养殖用水来源主要有两大类,在淡水资源充足的区域,引入淡水开展养殖,受土壤盐碱的影响,养殖水质逐步变为盐碱水;在缺乏淡水资源、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则可利用地表或地下浅层盐碱水开展养殖。由于土壤盐碱成分较为复杂。因此养殖用盐碱水质种类多样,水化学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和碳酸根型,有些盐碱池塘水质呈现季节性波动,表现为复合型,即有些季节为氯化物型、有些季节为硫酸盐型。
盐碱地池塘养殖用水大多呈现为高pH、高碳酸盐碱度、主要离子比例失调、缺少营养盐等水质特点,因此盐碱地池塘养殖在水质改良调控、品种和养殖模式选择、池塘基础生物培育、水体消毒,以及特有病害防治方面与普通池塘养殖有所不同。
pH、碳酸盐碱度、主要离子比例均被作为养殖水质中重要的化学及生态因子。高pH、高碳酸盐碱度和主要离子比例失调会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生存,成为养殖的主要障碍。因此在盐碱地池塘开展养殖前,一定要经过水质测定,弄清养殖水质的性质、类型,并针对性进行改良调控,以免造成养殖失败。
水质改良调控
水质改良措施主要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主要是降pH、降碳酸根碱度;第二类是降低主要离子比例失调对养殖生物的影响;第三类是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以及有机化合物含量等。水质改良调控产品种类繁多,要科学使用。水质调控方面,针对盐碱水体营养盐水平偏低,在基础生物饵料培养时,要加强氮肥、磷肥等的施用,养殖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追加施用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盐碱水质碱性较高,尽量施用弱酸性化肥。此外,在水体消毒时也要避免使用碱性消毒剂,尤其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会增加养殖水质的pH,对养殖生物造成损伤甚至死亡。
综合利用
轻度盐碱地可发展粮食作物,中度盐碱地适合种植油料作物和牧草饲草,重度盐碱地可发展盐生作物,而在盐碱荒地上可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土壤的盐碱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破坏,且威胁到当地农牧业生产。有实践证明,通过抬田挖渠建池开展水产养殖,可以有效减低土壤盐碱度,从而能种植苜蓿、棉花、水稻等。盐碱地“塘-田”渔农综合利用,体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叠加效应,为盐碱地治理、脆弱生境修复、土地复耕提供了新途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2022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学术会议在东营市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10月,山东农业大学刘鹏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盐碱地改良5亩示范田每亩实收测产911.9公斤。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盐碱地普查,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强化了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2020年至2022年,农业农村部指导8个省份开展了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次。经过3年试点,各地累计建成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至0.51个等级。在加强“以种适地”方面,农业农村部在主要盐碱区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耐盐碱品种审定,持续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目前已有6个小麦、11个水稻耐盐碱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023年8月,在“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大会上发布了中国首本《全国盐碱地科学利用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并推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十大技术模式。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十七条 国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推广改良盐碱地有效做法,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已在众多地区对盐碱地进行综合利用,改良盐碱地仍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且开展了较多的农业生产实践。总体上仍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挖沟排盐的工程技术模式,但部分新技术的突破为不同区域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促进了对中、重度盐碱地大面积的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和水土条件,中国盐碱地基本可划分为四大分布区,形成了东部滨海盐碱地暗管排盐工程技术、东北地区碳酸钠盐碱地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中部黄河河套平原盐碱综合改良种植技术、西部干旱绿洲区膜下滴灌改良技术等技术模式。
东部滨海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等省份地下水位较高的滨海滩涂区,以氯化钠盐为主,是受地下高矿化度水影响而形成的盐碱地类型,除局部黏性沉积体外,土壤透水性等理化性质相对较好,有利于土壤脱盐。在治理技术方面,除传统的明沟排盐、台田模式外,该区域已规模化推广应用盐碱地暗管排盐工程技术模式。该技术措施主要针对沿海地区地下水位高、盐分含量高,将传统的挖沟排盐方式用一条条深埋地下的带孔暗管替代,形成地下排水排盐管网,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流入地下管网,排出土体,实现控制地下水位、排盐控盐的目的。与传统明沟排盐相比,暗管排盐技术在节水节地、排盐效果、盐碱地改良效率以及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基本可实现节地10%、节水17%以上,粮食增产20%至44%,土壤平均排盐率约达50%。
东北碳酸钠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西北白城、松原市,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等地区,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东北苏打盐碱地主要以碳酸根为主,碱性强,土壤透水透气性弱,物理化学性质差,是治理难度最高的类型。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地目前已规模化应用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模式,采用化学改良和水稻种植的农业措施相结合,通过添加石膏类或有机酸类等酸性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通透性,并种植水稻等先锋作物进行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碱土改良技术成为碳酸钠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有力推动了该地区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盐碱地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叠加黄河泛滥沉积以及人为长期农业灌排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土壤条件比较复杂,盐和碱并重,土壤总体偏碱化特征,有机质偏低,耕地质量不高。河套平原盐碱地成因复杂,盐碱类型多,限制因素多,在灌排体系基础上,对不同盐碱类型和盐碱化程度采取分类治理。例如,针对轻、中度盐碱地采用“五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即施用磷石膏、改良剂、掺沙降容、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碱作物等,可使保苗率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西北干旱绿洲区盐碱地属于典型原生盐碱地类型,土地开发后灌排措施不配套,重灌轻排,常年用高矿化度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十分普遍。该区域土壤盐分以硫酸盐和氯酸盐为主,是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采取膜下滴灌技术,主要针对西部由于干旱缺水、蒸发量大,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而在地表聚集严重等问题,通过采取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地膜下面铺设滴灌带对作物根系范围进行精准滴灌,淋洗根系周边盐分,从而保障作物生长不受盐分危害,具有节水和控盐双重作用。当前,新疆约60%的耕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59%左右。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在节水方面成效显著,也是干旱区盐碱地治理的主流技术之一。下一步,针对西北干旱绿洲区盐碱地,地上膜下滴灌技术与地下暗管排盐技术相结合,将是一种更理想的盐碱地治理模式。
2024年4月,国家宣布安排40亿元将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从2个省份扩大到12个省份,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10月19日,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题,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举办。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吴文斌所长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年)》,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朱大洲研究员发布了《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大米)》。《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年)》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织编制,报告从科学技术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盐碱地基本情况,梳理总结了盐碱地利用主要技术发展轨迹、重要科技进展成效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大米)》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组织撰写。报告认为,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点要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报告指出,黄河口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主要产地为东营市,盐碱地喜米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稻米中钙、铁、钠、钾等矿物质含量以及总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等显著高于非盐碱地稻米,应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禀赋,做好品质,做强功能,做足特色,瞄准盐碱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常种树木
改良盐碱地的一种方式是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的树木灌丛,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在改良土壤的同时也能兼顾民众收入。
沙枣
沙枣树在戈壁、沙漠边缘很常见,它生长快、抗干旱,耐盐碱、耐贫瘠,防风固沙作用大。在戈壁滩上,许多人选的树种就是沙枣树。
枸杞
枸杞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是西北最常见的树种,可栽植在中、重盐碱地上。而且枸杞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适于盐碱地生长的真盐生树种,即便在pH值为8.6的碱性土壤上也能生长旺盛。
胡杨
胡杨是唯一能在大漠戈壁成林的落叶乔木,它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胡杨不仅可以在硫酸盐的土壤上生长,在氯化物盐土和碳酸钠盐土依然可以正常生长。据统计,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中国90%以上的胡杨林又都在塔里木河流域,完全可以适应干旱、盐碱、酷暑、风沙、贫瘠多重恶劣的自然环境。
滨柃
滨柃被归为山茶属柃木属,后来被归为五列木科。滨柃主要分布在滨海的山坡及海岸边岩石缝中。由于滨柃的特殊生境,它非常的耐盐碱、耐高温、耐贫瘠,是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
白榆
白榆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华东等地区,河北省丰宁、赤城县有天然白榆林。喜光,耐寒;耐旱,耐盐碱;适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
梨树
梨树是果树中较耐盐的品种,同时,含有一定盐度的土壤会促使植物产生更多可溶性糖、黄酮等次生代谢物质,提高自身的水分吸收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白柳
白柳在山东省沿海能生长在土壤含盐量为0.3%左右的盐渍土上。白柳耐水湿,叶面蒸腾量大,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预防土壤次生盐债化。白柳可在低湿、土壤含盐量在1 .0%以下的盐债土上作为绿化和防护林带的常用树种。
白蜡
白蜡要求深厚肥沃的土壤,可选择在含盐量为0.5%以下的肥沃土壤上造林。
紫穗槐
紫穗槐本身并不是盐生植物,但它有阻盐能力,抗盐碱能力也较强。在滨海盐碱地区,紫穗槐在土壤含盐量0.4471%,根际土含盐量0.3%左右尚可成活生长;但土壤含盐量0.7134%,根际土含盐量达0.5%左右时则明显受害,叶色变黄脱落。紫穗槐耐水涝、抗海啸能力较强,它不仅耐碱,还有改良盐碱地的作用。在河北省内陆盐碱地上,营造紫穗槐林,五年内可将土壤含盐量由千分之六下降到千分之一二,而且还可同时获得大量的肥料、饲料、燃料和编织原料。一般情况下,紫穗槐在土壤含盐量0.56%以下生长正常。营造紫穗槐林是改造重盐碱地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曲柳
水曲柳材质优良,根系发达,造林容易,成活率高,而且生长稳定,抗病虫害,是珍贵树种之一水曲柳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在碳酸钠盐渍化土壤上,当pH值小于8.5,含盐量小于0.15%,总碱度小于1.10毫克/百克时,水曲柳生长正常,含盐量超过此限度时,水曲柳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另外,水曲柳的耐盐力还因土壤湿度与土壤养分不同而改变,即土壤含水率大,土壤肥力高时,耐盐力高,生长量增加。据了解,在黑龙江省中厚层碳酸根草甸黑钙土、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及轻度盐碱化的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水曲柳都能正常生长。
柽柳
柽柳是适于盐碱地生长的泌盐植物。在0-10厘米土层含盐量为1.025%,pH为8.21的条件下,天然林生长良好。在1米土层含盐量0.55%时,插条造林生长良好。海啸时柽柳被海水浸泡十天不显受害。据报道,中国柽柳属植物耐盐性最强的有:短穗柽柳、长穗柽柳、刚毛柽柳、甘肃柽柳。在1米土层平均含盐量3~12‰情况下,仅采取开沟深栽(50厘米)避盐的办法,柽柳可在重盐碱地造林成功,是荒漠地区重盐碱地造林绿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梭梭
梭梭是藜科大灌木。幼树在固定半固定沙丘,土壤含盐量0.2~0.396时生长良好。
杨树
适宜在盐碱地上造林的杨树品种主要有:箭杆杨、合作杨、小美旱、小美加、辽杨、小黑杨、钻天杨等。实践证明,黑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包平原,沿黄河滋区生长良好,其抗盐碱性较好,在巴彦淖尔市五原、临河盐碱地一带的箭杆杨都长势良好:合作杨、小美早、小美加、辽杨等经试验在巴盟地区中度盐碱地上生长良好;小黑杨在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4%的条件下均可生长。
臭椿
臭椿是良好的用材树种,较耐盐碱,不耐水涝,新植幼林水泡7天则死亡。该树种可在土壤含盐量0.3%左右干燥的地方栽植。
桑树
桑树可在土壤含盐量0.3%以下,pH值8.1的盐碱地上栽植,并较耐水涝,海水浸泡20小时仍可恢复生长。
珠美海棠
珠美海棠是一个新培育出的耐盐碱树种,它既可作一般绿化树种栽植,又可作嫁接苹果树的砧木。珠美海棠在含盐量0.5~0.6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其耐盐碱能力与多枝柽柳相近,为盐碱地区的绿化和发展果树生产提供了好树种。
侧柏
侧柏耐盐碱能力较强,土壤含盐量在0.2时,生长良好,0.2-0.3%时生长受到抑制。
社会影响
2023年12月,中国科学家发现在盐碱地上能够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基因,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