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庞巴迪公司:Hong Kong Island),简称港岛,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第二大岛,位于中国香港南部地区,占地78.64平方公里,岛内人口共有1156900人,人口密度为14957人/平方公里,所在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秦汉香港岛便被纳入中国版图中,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中国政府通过与女王陛下政府的外交谈判成功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
香港岛岛屿类型为岩基岛,最高峰为太平山顶,海拔为552米,地形地貌属于两广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在地质运动、海水侵蚀、沉积作用等多种过程下,塑造了香港岛的地貌和地质特征。香港岛北部岸线较为平直,沿海是最繁华的地带,濒临维多利亚港,与九龙隔海相望。南部岸线海湾众多,是香港岛的主要海滩旅游地,沿岸也是香港高档住宅区。根据行政管理,香港岛被划分为四个分区:中西区、湾仔区、东区以及南区。
香港岛主要旅游交通方式有太平山顶山顶缆车、香港电车等。岛内充满着多元文化,包括具有学术气息的教育文化、黄竹坑艺术社区的艺术文化、浅水湾等地的海滩文化以及融合近代与现代风格的建筑文化。香港岛拥有四大郊野公园,分别为大谭郊野公园、香港仔郊野公园、薄扶林郊野公园和龙虎山郊野公园。
命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岛(英文:Hong Kong Island),简称港岛或香港,古称范春州、红香炉。香港二字取自于香港岛,而具体的由来大致有五种,“海盗说”,“红香炉说”,“香江说”,“土人说”以及“莞香说”,其中“莞香说”更具有依据且说服力较强。在“莞香说”中,香港的命名源于其为古代明清时期转运莞香的港口,在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东莞市县和宝安县盛产“莞香”,每年大量的莞香从发源地运输到香港岛东南部的某处港湾堆积,后运至广州,销售至沿海各省乃至日本,故在莞香所经之处多以“香”来命名地区,如途径的尖沙咀当时称为“香埗头”,香港岛东南放置处海湾被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但当时地理范围只针对香港岛东南一隅,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香港”所指地理范围便扩大至香港全岛。
成因
香港岛是由地质运动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条件是断裂构造。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大约2亿年前,香港岛所在的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如地壳的隆起和下沉,以及地壳板块的碰撞和断裂,其海面上升淹没陆地形成岛屿。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香港岛的地质构造逐渐形成。
岛上的地层主要由花岗石、片麻岩和变质岩等组成,这些岩石形成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一亿四千三百万至一亿四千二百万年期间,随著聚合型板块边缘持续移向东南方,中生代火山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增加,一座以香港岛为中心的破火山口周期性爆发,喷出非常少量含晶体碎屑的火山灰。随著每次火山爆发,温度逐步提高,威力增强,达至最终一次毁灭性的强烈爆发导致破火山口倒塌。现在破火山口的边界透过仍可见间断而呈岩墙状的侵入岩。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对香港岛的形成产生了影响。海水的侵蚀使得岛屿的海岸线逐渐形成,而沉积作用则在岛屿周围形成了沉积层。总的来说,香港岛的形成是地质运动和海水侵蚀、沉积作用等多种地质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共同塑造了香港岛的地貌和地质特征。香港岛形成的年代是开始于晚更新世,直到中全新世大暖期的海面上升。
位置境域
香港特别行政区岛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第二大岛,坐落于香港南部地区,岛屿面积为78.64平方公里,约占香港陆地总面积的7%。香港岛的北部由维多利亚港与九龙半岛分隔开,共有3条海底隧道(西区海底隧道、东区海底隧道和油尖旺区海底隧道)及4条过海铁路线(通过东涌线、港铁荃湾线、屯马线、将军澳线)与九龙半岛与新界地区进行连接。香港岛南部主要有螺州、蒲台等较小的岛屿,西南面由东博寮海峡与南丫岛相望,东面通过蓝海峡与新界西贡区东龙洲分隔开。
历史沿革
英治时期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至1841年)中,由于清代被英国打败,于是被逼在1841年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1842年,清朝与英国再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正式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之一。1841年1月20日,英国的驻中国商务代表(未获清廷承认)暨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查理·义律(CharlesElliot)最先占领香港岛,并于水坑口地区(英文为PossessionPoint,意思是占领点,故又译“波些臣”)登陆,并称香港岛为“barrenrock”(意即贫瘠的小岛)。
后来,英国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环一带驻脚,先建成香港第一条街道──好莱坞道,并把中环一带发展成行政和商业中心。19世纪至20世纪初,香港主要是以商业贸易为经济主轴,几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环一带进驻,中环成为当时香港岛的商业中心区。此外,香港岛还有很多高级住宅区,像中环山上的半山区、太平山顶和浅水湾都是当时开始发展的。
日军侵领
1930年代初期,英军意识到日军可能会攻占香港,加上黄泥涌峡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所以兴建了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阵地、榴弹炮炮台以及多个机枪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而日军于12月18日成功抢滩香港岛铜锣湾,12月19日已抵达黄泥涌峡。当时英军第3义勇军步兵连第7、8、9排,少量苏格兰营及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部队D连,为扼守这个通往香港岛南部的要道以及黄泥涌水塘,与日军爆发激战。虽然英军的顽强防守使日军有600多人伤亡使义勇军第3连成为抗战英雄,但日军于12月23日终于成功占领黄泥涌峡。
战后时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岛人口急增,由于中环一带的土地不敷应用,香港岛不少地方都开始发展,如北角、筲箕湾、香港仔和黄竹坑。这些新开发地区为昔日的工厂区,自制造业式微后,由于香港岛的地价租金一直远比九龙对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岛的商业中心除了在中环外,还有湾仔区和铜锣湾一带。
地理特征
气候
香港岛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季气温可降至10℃以下,夏季气温则升至31℃以上。秋季天气晴朗,和暖干爽;冬季天气稍冷而且干燥;春季天气温暖潮湿;夏季天气炎热而多雨。年平均降雨量2398.5毫米,主要分布在夏、秋季节,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和12月。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灾害天气包括热带气旋、强烈冬季风及经常在4月至9月发生的狂风雷暴。
地质
香港岛地质以花岗石、火山岩为主,由于气候湿热,形成一定厚度的风化层。其中香港岛的太平山则是由中、下侏罗世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山脊尖,坡度陡峭,其北侧沿海地区南部的赤柱半岛与石澳等地出露上侏罗世第四期花岗岩称香港花岗岩,呈浑圆形。
据记载,香港岛内出现有四种矿物,即三种金属工业矿物与一种非金属矿物,分别为辉钼矿、闪锌矿、黑钨矿和绿柱石。
地形地貌
香港岛属于岩基岛,主要由燕山期花岗石组成。地形地貌属于两广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最高峰为太平山,海拔为552米,岛内最低海拔为-6米,平均海拔53米。香港岛北部岸线较为平直,沿海是最繁华的地带,濒临维多利亚港,与九龙隔海相望。南部岸线海湾众多,岸线曲折,近海散布有多个小岛,主要海湾有深水湾、浅水湾、大潭湾、赤柱湾等,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岛的主要海滩旅游地,沿岸也是香港高档住宅区。岛内山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多呈北北东方向。
水文
香港岛中缺少湖泊、河流或大型储水地方提供饮用水,故采用建筑水塘来解决问题,香港岛共有三个水塘,分别为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和香港仔水塘。薄扶林水塘则为于1877年第一个落成的原来是山谷的水塘,位于岛内薄扶林郊野公园,容量达26万立方米。大潭水塘分为四部分,大谭上水塘,大谭副水塘,大谭中水塘和大谭笃水塘。大潭上水塘位于港岛东大潭郊野公园内,大潭水塘于1888年完成,四个水塘储水量共八百三十万立方米,该水塘所提供的食水供不应求,所以于1912年展开了大潭笃水坝工程。港仔分为香港仔上水塘和香港仔下水塘,位于港岛南麓香港仔郊野公园内的香港仔水塘,于1932年建成,是港岛区最后建成的水塘,总容量约为126万立方米。
生物
动物
香港岛分布着众多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岛中南部的郊野公园中。哺乳纲有赤麂、豹猫、赤腹松鼠、针毛鼠、豪猪、鼬獾、花面狸、小灵猫等,爬行纲包括银环蛇、眼镜蛇属、红脖颈槽蛇、鸡冠蛇,两栖纲有香港瘰螈、卢文氏树蛙、花狭口蛙、斑腿泛树蛙等。其中大谭郊野公园是香港蝾螈唯一的栖息场地;还有世界范围内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所独有的卢文氏树蛙,因兴建赤蜡角香港国际机场而迁移在此地,以及斑腿泛树蛙——香港唯一真正的树蛙。常见的鸟类则有画眉、鹊鸲、褐翅鸦鹃、鹧鸪、白头鹌鹉、珠颈斑鸠、普通翠鸟、喜鹊、白腰文鸟、朱背啄花鸟、八哥、暗绿绣眼鸟、黑鸢、红嘴蓝鹊等,其中麻鹰即黑耳鸢是香港仔山谷的主要栖息地,常见于黄昏时分。昆虫有多种凤蝶总科,如巴黎翠凤蝶、裴豹蛱蝶、拟幻紫斑蝶、黑脉蛱蝶、美眼蛱蝶等,也有竹节虫、纤细螳螂、黄点虎甲、差翅亚目和豆娘,以及大木林蜘蛛(斑络新妇)等蜘蛛。
植被
香港岛的植被主要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体可划分为三个植被亚型和七个群系。
第一种为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300左右以下的低地,土壤为赤壤,水湿条件优越,包含黄桐群系,是香港岛保存再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雨林特征,但分布范围不广,集中于香港仔郊野公园的西南部,环境湿润,赤红壤的表土富含腐殖质。
第二种为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600米左右的低山地区,土壤为红壤,水湿条件较好,包括三个群系,即黄樟群系、红楠群系和罗浮锥——小叶青冈群系。黄樟群系分布于黄铜群系的临近地段,外貌结构与其相似,具有黄桐、黄樟等优势种。红楠群系广泛分布于香港岛各地,是香港岛最主要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具有较明显的次生性。罗浮栲——小叶青冈群系分布于大谭郊野公园紫罗山,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种,灌木层与草本层较稀疏,环境较干燥。
第三种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600-700米以上的山地,或近山顶地带,土壤为黄壤,水湿条件较差,包含3个群系,即大头茶群系、凹叶玉兰香群系和五列木科群系。大头茶群系为香港岛分布较广的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群,生长环境多为岩石露头较多的陡坡地段,具有较为明显的旱生环境。厚皮香群系分布只局限笔架山的一些山丘顶部,厚皮香是主要的优势种,群落的组成主要是阳生性植物。五列木群系即五列木纯林,分布局限在香港仔郊野公园西北部,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土壤较为干旱。
区域划分
中西区位于香港岛西北沿海一带,东接湾仔区,南面毗邻南区,北面远眺维多利亚港对岸的油尖旺区和葵青区,西部水域则连接离岛区。中西区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成为政治及经济中心,其中香港礼宾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香港终审法院和立法会综合大楼等重要机关均座落于此。中西区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核心商业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香港交易所、多个银行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均设于此处。
东区位于港岛北岸东陲,是香港高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总面积约18.13平方公里,北部为海滨,南部是山地,南北之间仅有1500米的距离,西临湾仔区。东区涵盖范围包括北角、七姊妹、鲤鱼涌、维多利亚公园、西湾河、筲箕湾和柴湾等,其中筲箕湾的名字更可追溯到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成书的《粤大记》。东区有多个大型屋苑,休闲文娱设施一应俱备,地标性建筑有前身为鲤鱼门炮台的海防博物馆。
南区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岛南部,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39.4平方公里,部分东部地区如深水湾、浅水湾及大潭均是香港高级住宅区。南区东至大浪湾,西起薄扶林,著名景区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薄扶林、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湾仔区位于香港岛北部中部,与其他三个分区相邻,北部临维多利亚港。著名景点包括铜锣湾、大坑、渣甸山及湾仔峡等,著名的建筑有香港地区第二高大的楼宇建筑“中环广场”、铜锣湾附近的商业区、跑马地的马场等。
人类活动
人口
截止2023年,经2021年人口普查统计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岛人口为1156900,占香港总人口的16.1%,较2016年占比下降4.6%,东区人口数最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内人口数目)为14957人/平方公里。人口比例大多集中在25岁以上,年龄中位数为47.5。地区劳动人口为657528人,劳动参与率为61.1%。岛内85.2%居住人口的国籍为中国,最大的外国群体的国籍为菲律宾(5.6%)、印度尼西亚(2.6%)、英国(1.4%)。80%的香港岛居民采用广州话作为其常用的语言,11%使用英语,3%使用普通话。
自然资源
香港石矿业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841年开埠初期,当时的政府为建造维多利亚城,在其附近开发多个石矿场,如香港岛沿岸的筲箕湾、石塘咀及摩理臣山等。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岛的快速发展,于1844年批出首个石矿开采许可证,后至1907年香港岛内已有五个持许可证的石矿场。政府在1966年重新制定政策,以大型合约石矿场取缔小型许可证石矿场,此时香港岛内共有两所石矿场分别位于石澳和毕拉山。而辉钼矿、闪锌矿、黑钨矿位于毕拉山附近;绿柱石位于石澳附近。其中石澳石矿场位于香港岛鹤咀半岛西岸,占地约45公顷,其修复工程合约于1994年签订,并于2011年12月完成,现在石澳已成为香港岛放松旅游的好地方。
民族文化
教育文化
香香港大学学(简称港大)是香港岛内唯一一所国际优等高等教育学校,于1912年3月建成。截止到2023年,香港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共有十所学院,分别为建筑、文学、工程、法律、经济、医学、牙医、理学、教育、社会科学。香港大学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名第四,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6,其中38位学者获科睿唯安(Clarivate)选为“2022年度最广获徵引研究人员”。
艺术文化
位于香港岛南区的黄竹坑艺术社区,在一座座旧式工厂大厦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廊、文青咖啡店及艺术工作室。创立于法国巴黎的德萨画廊,不仅专注于亚洲当代先锋艺术家,也会代理及展出世界各地的艺术画作,无论是经典的法国印象派画家,还是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艺廊Sin Sin Fine Art是在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设计师及艺术家冼倩文受到印度尼西亚文化启发,并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构思下开设的。刺点画廊拥有7,000平方尺的宽敞空间,是黄竹坑中最大的艺廊空间之一,主要展出香港以至亚洲各地的艺术作品,有新锐创作,也有艺坛翘楚。画廊成立之初以当代摄影及影像艺术为主,现在则扩展到不同的当代艺术媒介。
海滩文化
石澳
石澳是香港最受欢迎的海滩之一,海滩提供充足的更衣室和淋浴室,方便游客更换衣物和洗澡。此外,海滩还设有游乐场和烧烤区,供游客们尽情娱乐和享受户外烧烤的乐趣。海滩旁边有多家餐馆可供选择,其中石澳泰餐馆以其丰盛的泰式和中式菜肴而闻名,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东方美食。而Cococabana餐馆则主打地中海风味,不仅提供美味佳肴,还有一个海景露台,在用餐的同时欣赏到壮丽的海景。
浅水湾
浅水湾位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岛南区,也是香港最高档的住宅区之一。浅水湾的中文名因海湾水深较浅而得名,泳滩绵延292米,以柔软洁白的细沙而闻名。海湾水质清澈,自19世纪以来,浅水湾泳滩一直是香港的主要泳滩,当时开通了香港岛首个公共巴士服务。海边配置更衣室、淋浴室等基础设施,周边有时尚生活用品及各类精品店,方便购物。
赤柱
赤柱曾经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则成为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滨社区,集沙滩、市集、沿海餐馆与酒吧于一体,包括旧赤柱警署、赤柱邮政局、赤柱军人坟场以及由中环搬来的地标性建筑物美利楼和卜公码头等著名景点。南区地标美利楼于1846年兴建,坐落在赤柱海边,大楼外观独特出众,采用罗曼式建筑,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西式旧建筑之一。
建筑文化
1937年落成的铜锣湾圣马利亚堂被列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级历史建筑,属于中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圣公会圣马利亚堂有红砖外墙,顶部是绿瓦,中间则树立着白色十字架,既有中式宫廷的外形,同时兼具西式教堂的风格,表现出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西式混凝土建筑盖上中式瓦顶。
香港艺术中心于1977年落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香港建筑师何弢在1969年设计,在资金和空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极度大胆将其打造成一个三角形无柱多层空间,让不同类型艺术活动在其中进行。
潮流文艺空间THE SHOPHOUSE展示出旧建筑不仅有历史感,同时也具有商业与投资价值。
交通运输
跨海交通
由于香港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香港岛主要依靠香港海底隧道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九龙,再往各区。现时共有3条行车过海隧道,分别为香港海底隧道、东区海底隧道和西区海底隧道,以及3条地铁路线东涌线、港铁荃湾线和将军澳线和机场快线。第四条过海行车隧道及第四条过海铁路当前正在计划中,以疏导现今挤塞的交通。而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岛和鸭脷洲的鸭脷洲大桥于1980年落成,使鸭脷洲与港岛南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隧道
海底隧道
香港岛共有三条海底隧道与新界、九龙地区联通,分别为西区海底隧道、东区海底隧道和油尖旺区海底隧道。
西区海底隧道是香港最大型单一私营投资的交通基建项目,西区海底隧道港岛入口是三号干线最南端起点,连接中西区的西营盘及油尖旺区的西九龙地区,全长2公里,实施双程三线行车,收费由25元至200元不等,并以“建造、营运、移转”形式兴建及经营,于1993年开始营运,现时由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管理,而其30年专营权将于2023年8月届满。东区海底隧道为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岛与新界九龙地区的二号干线,从东区的鲗鱼涌至观塘区的茶果岭,全长2.29公里,实施双程双线行车,收费由13元至75元不等,于1989年开始营运,并于2016年移交政府管理。油尖旺区海底隧道为连接香港岛与新界九龙地区的一号干线,从油尖旺区的红磡至湾仔区的铜锣湾,全长1.9公里,实施双程双线行车,收费由8元至30元不等,于1972年开始营运,并于1999年移交政府管理。
岛内隧道
香港岛内共有两条隧道,分别为香港仔隧道和中环及湾仔绕道隧道。香港仔隧道连接跑马地(湾仔区)及黄竹坑(南区),全长1.9公里,实施双程双线行车,收费为5元,于1982年通车。中环及湾仔绕道隧道连接中环干诺道中高架道路、湾仔北及北角东区走廊,全长3.7公里,实施双程三线行车(铜锣湾避风塘至湾仔北一段西行为四线),于2019年通车,并不收取费用。
海上交通
海上运输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岛设有多个渡轮码头,主要集中于中环、湾仔区和北角,设有频密的渡轮航班来往九龙及离岛,在上环亦同时设有往的离境码头。维多利亚港内亦设有一些公众码头,如知名的皇后码头,主要供小型驳船、游艇、观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务。亦有小量的补给和货物转运。
太平山山顶缆车
太平山山顶缆车是香港百年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活见证,也是著名影视剧作品的重要取景场地。1888年5月30日,为方便游客到太平山顶游览,第一代山顶缆车应运而生,由于当时技术受限,采用燃煤蒸汽作为缆车推动力,成为全亚洲最早的缆车索道系统,后经过五代更新改良,最后演变至全新第六代缆车设计。第六代山顶缆车采用双向登山铁路系统,应用电脑控制电力驱动系统。铁路全长为1278米,缆车依山坡斜斜从海拔33米攀升至396米(约1,300英尺),坡度4度至25.7度(全程最斜的坡度,位于梅道站),沿途可俯瞰维多利亚港景致,载客量为210人。车身颜色为具标志性独特“顶缆车绿色”,车厢内提供方便乘客站立的波浪型地台,配备宽阔的车门、无梯级设计,方便残疾人士上车,更设有全景玻璃窗。
香港电车
香港特别行政区电车——“叮叮车”是香港岛市区内的重要标志之一,曾获《国家地理频道》冠以“传奇电车”之名香港电车是一种双层有轨电车,因在车站停止时发出“叮叮叮”声音而俗称。香港“叮叮车”,在1904年开始投入使用,截止2023年共有165辆,其中包括两辆古董派对电车及一辆怀旧观光电车,曾在2021年获得“最大的服务中的双层电车车队”荣誉,每日平均接载20万人次的乘客。
香港电车沿港岛北部海岸线从坚尼地城至筲箕湾,贯穿岛内市区东西两端。电车轨道长达30千米,共有120个电车站,每个电车站平均只相距250米。电车不分路程长短,均统一票价,成人票价为港元$3.00。香港电车共经营六条主要路线,分别为上环(西港城)——筲箕湾,跑马地——筲箕湾,石塘咀——北角,石塘咀——铜锣湾,坚尼地城——跑马地,坚尼地城——筲箕湾。
空运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码头(全称港澳客运码头或香港至澳门客运码头)是中国香港主要的码头口岸,位于中国香港香港岛上环信德中心。
铁路
港铁南港岛线28日正式通车。这条线路贯穿了港岛南北,将地铁服务覆盖到了港岛南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条四级全自动(GOA4)无人驾驶地铁也在此线路上正式投入运营。南港岛线全长约7公里,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沟通了原先港岛线金钟站和港岛南区海怡半岛站,途径海洋公园、黄竹坑、利东三站。全线列车最大特点是无驾驶,增加列车两端开放式空间,让乘客享受特别的乘坐体验。
环境问题与保护
水质
随着香港岛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其水质也逐渐出现严重的问题,如周围海水含有细菌、过量营养物份、有毒化学物和其他污染物,导致海洋生物污染或死亡,使海水散发难闻的气味。随着本地工业在过去二十年大量北移,香港的水污染主要源自人类及位于乡郊的禽畜饲养场,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现也推行多项计划减少污染量。政府为有效对付水污染问题,分别在三方面采取行动:针对污染根源、铺设污水渠和收集及处理污水。
针对污染根源
环保署透过《水污染管制条例》管制废水排放,规定作业者所排放的污水必须符合署方指定的标准,同时遵从牌照所订明的规范,方可将污水排放。此外,环保署并会定期巡查各作业者和回应市民的投诉,如有发现违例情况便会提出检控。
铺设污水渠
环保署将公共污水渠网络延伸至各发展地区,引导污水排放入污水渠,而不是排放入只用作疏导雨水的雨水渠。渠务署负责推行“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即收集全港每个污水收集区的污水,然后引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岛内共有5个污水收集区每区均指定一套“污水收集整体计划”,为配合香港岛屿的发展,环保署就这些计划进行检讨,其中香港岛就污水收集整体计划检讨从2000年至2003年,历时三年。
收集及处理污水
“净化海港计划”是就收集及处理维多利亚港两岸一带污水所制定的一项工程策略。第一期计划将从九龙及香港岛部份地区所收集的污水输送到昂船洲污水处理厂进行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并已于2001年底开始投入服务。第二期甲于2015年年底启用,将余下源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岛北部和西南部以往只经基本处理的污水截流,再输往新扩建的昂船洲污水处理厂进行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及消毒。
废物
废物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香港的废物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对待香港岛内的废物,政府在岛内建立2个废物转运站,即港岛东废物转运站和港岛西废物转运站。转运站内存储处理由小型废物收集车收集到的区内废物,并将其压缩后装上特制的货柜后,以货柜车或船只运往堆填区。其中转运站的废水及废气均受到严格管制,以免影响环境。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大潭郊野公园
大潭郊野公园建于1977年,坐落于香港岛东部,占地面积共1315公顷,约为香港岛面积的五分之一。大潭郊野公园由北面的渣甸山,伸延至南面的孖岗山一带连绵山岭,以赤柱峡道为界,西达黄泥涌峡,东临大潭道。其中大潭谷是大潭郊野公园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四周有渣甸山、柏架山等高达四百米的山峰相环绕,其中最峻峭的柏架山更高达532米。大潭郊野公园设有多个郊游及烧烤地点,主要集中在柏架山道、大潭水塘道沿线和红屋附近,并建有避雨亭。
香港仔郊野公园
香港仔郊野公园是香港最早开拓的郊野公园之一,早在1977年已被政府划定为郊野公园。香港仔郊野公园占地423公顷,覆盖港岛南面山坡,包含金马伦山、田湾山、香港仔上水塘以及香港仔下水塘一带,北面则为湾仔峡、东至布力径、南面为黄竹坑。香港特别行政区仔郊野公园是整个香港岛唯一一个设有伤健乐园的郊野公园。乐园内设有轮椅径,让伤健人士也可亲身欣赏郊外的景色。邻近更有小食亭及烧烤场,为伤健人士提供不少方便。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人员更在伤健乐园建造了一条导行径,并设置两块凸字地图板,清楚指示出烧烤炉、凉亭、茶水亭及洗手间等的位置,以方便视障人士可以沿路前往。香港仔郊野公园设有首个以树木为主题的教育中心——“香港仔树木廊”,面积约800平方英尺,于2008年开放给市民参观,以树木为主题的展板、立体模型、电脑资讯台、互动游戏区及录像播放等。而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一八四九年于香港仔区内便首次发现了红苞木,红苞木属于稀有品种,受到香港法例所保护,它们属于细小乔木,树身约有九米高。树干又长又直,分枝很多。花朵由五至六块苞片,像鳞片般互相重叠组成。由于花的外形像铃儿花,而且体积较大,所以又名红花荷。
薄扶林郊野公园
薄扶林郊野公园在1979年成立,面积达270公顷,内设薄扶林水塘用以地区储水。该水塘于1863年建成,为港岛首个落成的水塘。薄扶林树木研习径是香港的首条介绍本地植物品种的树木研习径,全长2.2公里,大约需要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完成。该研习径位于山顶广场旁的卢吉道,沿途可以欣赏到港岛市中心和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美景。薄扶林郊野公园提供健全的基础设施,如厕所、健身器材等,同时在路口交叉区以及重要位置放置地图告示牌用于提醒,并设置凉亭、特定观景台来驻足欣赏沿途风景等。树种种类繁多,主要有湿地松、大头茶及浙江润楠等等。
龙虎山郊野公园
龙虎山郊野公园占地面积仅47公顷,是香港岛内乃至香港地区范围内最小的郊野公园。公园位于西高山以北,旭龢道以南,东面以克顿道为界,南面为夏力道,西面及北面则以一条由水务署建造的暗渠为界。公园内最具独特的景致为炮台、堡垒等之类的近代军事历史遗迹,其中松林炮台建于1903年用于包围港岛西的边界,龙虎山炮台位于港岛西北,属于对海的炮台,保护从维多利亚港西面出入的船只。这些炮台在园内专门设有说明牌,描述历史与过往成就,供游人参考,同时园内为此专门将周围小路命名为松林炮台历史径,起点位于克顿道的郊游区1号场入口,长约0.4公里。附近有松林郊游区,设有凉亭及烧烤炉,供游客休息和野餐使用。
人文景点
维多利亚公园
维多利亚公园位于香港岛市中心,并以园内的维多利亚女皇铜像命名。公园于1957年10月启用,在2000年至2002年间进行全面改善工程。维多利亚公园占地约19公顷并为香港岛区最大的公园。公园内户外不仅设置有网球场、足球场等球类体育设施,而且特设有容纳百名观众的音乐亭,其中每逢周日与公众假期亭内摊位提供手工艺品、绘画、摄影和人像素描等服务。同时设置有专为特殊人群服务的无障碍设施,如触觉引路带、触觉点字及触觉平面图等。
鲤鱼门公园
鲤鱼门公园位于港岛柴湾区,属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四大度假营之一,用以调节都市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该度假营占地22.97公顷,遥望鲤鱼门海峡,前身为英军军营,具有仿二十世纪初欧洲式建筑物,四周遍植树木,空气清新,景致宜人。共有三种入营类型:日营、宿营和黄昏营,营内提供各种体育活动与娱乐活动设施,如室内射箭场、运动攀登场、电子游戏室以及手工艺室。其中最具特色为鲤鱼门公园礼堂,属于已评级历史建筑物,气氛庄严浪漫,多是教堂以外举行婚礼地点的选择。
铜锣湾
香港岛上的著名景点恐怕就是铜锣湾了,铜锣湾是中国香港最繁忙的购物和饮食区,也是中国香港不夜市区之一。入夜后,铜锣湾避风塘显得热闹而繁忙,只见船只灯火通明,穿唐装衫裤的见船只灯火通明,穿唐装衫裤的艇妹摇橹,接送游客往来于海鲜艇、酒吧艇及歌艇之间。游客在船上品尝海鲜的同时,也可一边观赏海港夜景,一边领略舢板风光,别有风味。所以夜游避风塘是游客晚上观光的理想安排。此外铜锣湾有许多很好的中西菜馆。铜锣湾区另一著名的建筑物乃香港大球场,其设施达国际标准,可容纳观众4万人。位于铜锣湾和湾仔之间的是跑马地。每年9月至翌年6月是赛马季节。旅客更可参观位于马场内快活看台二楼的香港赛马博物馆。香港中央图书馆也在此处。
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公园之一,占地170英亩。公园建筑分布于南朗山上及黄竹坑谷地。山上以北京海洋馆、海洋剧场、海涛馆、机动游戏为主。山下则有水上乐园、花园剧场、金鱼馆及仿照历代文物所建的集古村,仿中国宫廷建筑,村内有亭台楼阁、庙宇街景,反映中国历史风貌,使中国古代街景重现,并有民间艺术表演。由中央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安安和佳佳,于1999年首次公开免费让市民参观。往来于园内各地,可乘架空吊车或电动扶梯。
荣耀
2016年,香港岛入围中国海洋宝岛榜单列榜单前三位。